凌晨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,刺骨的寒风裹挟着细碎的雪粒拍打在哨所的铁皮屋顶上。
拉杰什中校的指尖在作战地图上反复摩挲,汗渍在克什米尔地区的等高线上晕开一片深色痕迹。
监控屏幕上,巴基斯坦特种部队正在实控线附近架设热成像设备,红外影像里跳动的红色光点像一串危险的信号灯。
2019年2月27日的空战记忆如同未愈的伤疤。
当时印度空军派出的幻影机群在越过控制线后,雷达屏幕上突然炸开十二个刺目的红色三角——那是巴基斯坦枭龙战机的拦截信号。
空战持续了十七分钟,最终以米格-21的残骸坠落在克什米尔山谷告终。
战后检修报告显示,三分之一的幻影战机因为法国原厂零件断供,不得不使用本地仿制品替代。
孟买泰姬玛哈酒店的大理石地面上,至今还留着未能完全清除的弹痕。
2008年那个血色夜晚,当恐怖分子用AK-47扫射大堂水晶吊灯时,距离最近的"黑猫"突击队正在三百公里外的基地等待行动批准。等他们赶到现场,酒店走廊的波斯地毯早已被鲜血浸透成深褐色。一位参与行动的队员后来回忆,他们的无线电里始终回荡着内政部长与国防部长互相推诿的争吵声。
克什米尔的春天来得格外迟。2025年4月,当巴基斯坦游骑兵押着被俘的印度士兵出现在边境哨所时,新德里国防部的会议室里正在上演熟悉的戏码。文官们坚持要等外交部拟定声明,将军们则盯着墙上的核战倒计时装置。最终发表的新闻稿里,"地形误判"这个官方说辞,连当地牧羊人都能听出其中的勉强。
在班加罗尔的科技园区,刚从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的年轻人起薪就达到九万卢比。而在查谟的军营里,服役十二年的少校望着工资单上六万八千卢比的数字,默默收下了妻子从娘家寄来的汇款单。这种落差让陆军军官学校的招生人数连续五年未能达标,空缺的编制足够组建一个完整的装甲师。
伊斯兰堡郊外的空军基地里,新到货的霹雳-15导弹在阳光下泛着冷光。这些射程超过200公里的利器,配合枭龙战机的有源相控阵雷达,构成了令印度飞行员头疼的"死亡组合"。去年冬天的模拟对抗中,印度空军最先进的阵风战机在超视距交战时,雷达告警器突然响起刺耳的警报声——这表示已被导弹锁定,而对手的位置还远在视距之外。
拉杰什中校最终没有按下出击按钮。晨光中,他看着巴基斯坦特种部队收拾装备撤离边境线,就像观看一场精心排练的默剧。作战室里,电子地图上闪烁的红色警报渐渐熄灭,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。只有咖啡杯底沉淀的残渣,记录着这个漫长决策之夜的煎熬。当印度军队这艘大船的每个零件都在嘎吱作响时,或许按兵不动才是最艰难的选择。